3C產品與孩子專注力危機

研究顯示孩子每天接觸3C的時間平均超過3~5小時,在手機、平板與電視的陪伴下長大的孩子,生活中充斥著各式各樣的螢幕聲光。這些科技產品帶來了便利與娛樂,但同時也默默改變了孩子的大腦運作方式。
許多家長都曾有過這樣的困惑:孩子能盯著動畫一小時不眨眼,卻無法專心寫功課超過十分鐘。這不是孩子懶惰,而是
專注力正在被3C奪走。除了注意力不中,作業拖延、情緒暴躁、成績下滑也是常見問題讓孩子在遊戲中學會專注的教具-巧智球

如何幫助孩子遠離分心,重拾專注與學習力

3C對專注力的挑戰

  • 視覺刺激過載:螢幕快速閃爍的影像會讓大腦習慣高強度刺激,導致對現實生活中較平緩的資訊感到無聊。
  • 多巴胺獎勵機制:短影音、遊戲等會不斷分泌多巴胺,讓孩子追求即時的滿足感,難以忍受需要長期努力才能獲得成就感的事物。
  • 即時回饋與分心:網路訊息、通知的即時性會打斷孩子的思緒,使其無法長時間投入於單一任務。
  • 被動式接收資訊:過度依賴3C產品會讓孩子習慣被動接收資訊,缺乏主動思考與探索的能力。

為什麼專注力這麼重要?

專注力=學習力核心

  • 孩子能否持續聽課,決定了理解與吸收的深度。
  • 孩子能否專心閱讀,影響了思考與表達能力以及問題解決能力。
  • 孩子能否專注完成任務,將影響未來面對挑戰的自律與毅力。
  • 孩子能否專心於學習上,除了影響成績更影響情緒穩定度。

★遠離3C不是「禁止」,而是「引導」★

家長能做什麼?

專注力不是天生固定的,而是可以透過環境與習慣的養成而逐步提升。以下幾個方法,能幫助孩子重新找回專注:

  1. 設定3C界線:明確規劃使用時間,避免無限滑手機或追劇,確保用餐睡前不售3C干擾。
  2. 創造專注環境:在家裡設立安靜角落,讓孩子能避免多工,專心閱讀或寫作業。
  3. 陪伴與示範:父母放下手機以身作則,陪孩子一起專心做一件事,潛移默化影響孩子。
  4. 循序漸進:利用番茄鐘法,從5分鐘、10分鐘開始,逐步延長專注時間,培養成就感。
  5. 鼓勵專注行為:讓孩子感受到「專注的努力」被肯定,而不是只看結果。
  6. 增加戶外與動手活動:例如戶外型的親近大自然、跑步、球類運動.....室內型的靜態手作,如積木、繪畫、樂器、黏土......

讓孩子在遊戲中學會專注的教具-巧智球

給孩子最好的禮物:專注力

3C不是壞事,但需要「引導」。在這個資訊爆炸的時代,能專注,就是最大的超能力。

比起一台新的手機或平板,家長真正能送給孩子,並影響他一生的禮物,讓孩子學會專注、思考與自律。

專注力=學習力=競爭力。
建立環境陪孩子一起練習專注,將是你能為他鋪下的最珍貴未來。


作者: 因材思教 2025 Jun 25
教育部在 2026 年寒假計畫中,原本安排學生在寒假結束後於 2 月 11 日到 13 日補課,然後再接春節連假,導致假期被切割。不少家長指出這樣的安排造成假期斷斷續續、家庭行程難以安排,且有「孩子放假但沒人顧」的實際困擾。
Overhead view of shredded paper inside a container. Light-colored papers, some with text and images, surround a dark, compressed center.
作者: 因材思教 2025 May 25
隨著時代變遷與社會需求的改變,教育部於 2019 年推動「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綱要」,也就是俗稱的 108 課綱。這套新課綱的核心在於「以學生為中心」,強調素養導向、自主學習,以及依孩子特質去發展的適性揚才。
作者: 因材思教 2025 May 24
「超前學習」不只是補習,而是從小一開始的學習規劃。透過個別化教材與單元檢核,孩子能以自己的步調穩固基礎、建立自學能力。從早期奠基到銜接108課綱,這條路幫助孩子不只追趕課程,更能自信學習,走向長遠的未來。
作者: 因材思教 2025 Jan 13
114 年國中教育會考將於 5 月 17 日與 5 月 18 日舉行。文章列出從准考證發送、免試入學報名、成績公告到志願選填、放榜等一系列重要日期。5 月的兩天分別安排「社會、數學、國文、英文」等科目的考試時間。